易中天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宜小说jmvip6.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strong>共食与共衣</strong>

首先,衣服是最贴身的东西。

贴身又怎么样呢?最贴身的,往往也就是最亲密、最可靠、最放心和最有感情的。因为在中国人这里,&ldquo;身&rdquo;和&ldquo;心&rdquo;是一体化的(这一点我们下面还要说到),所以&ldquo;贴身&rdquo;往往也就&ldquo;贴心&rdquo;。比如&ldquo;贴身侍卫&rdquo;,便不但最为亲切可靠,而且简直就是&ldquo;心腹&rdquo;。大宅门里的小姐太太,也多半会有一两个这样的&ldquo;贴身心腹&rdquo;。她们不但会把小姐太太的日常生活打理得舒舒服服,必要时还要替小姐太太们管闲事,办外交,甚至吵架,比如凤姐身边的平儿,探春身边的侍书,都是。

贴身,是不可以等闲视之的。

那么,什么是最贴身的呢?人之中,最贴身的是母子,所以&ldquo;世上只有妈妈好&rdquo;。其次是夫妻,所以&ldquo;一日夫妻百日恩&rdquo;。物之中,最贴身的是衣服;衣之中,最贴身的是内衣。内衣,古人叫&ldquo;衷&rdquo;。它不但最

为贴身,而且简直就是着衣者本人及其内心世界的代表,因此才有无动于衷、言不由衷、衷心感谢、互诉衷肠、道出衷情等说法,都是以衷衣代中心,以贴身代贴心。

衣既为人之最贴身者,自然也就往往被赋予情感的意义,或用来表现和传达情感,比如&ldquo;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rdquo;;比如&ldquo;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rdquo;;比如&ldquo;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rdquo;;比如&ldquo;想给边防军写封信,不拿纸笔拿起针&rdquo;。中国古代的游子和战士,都喜欢穿母亲和妻子缝的衣,纳的鞋。只有穿着这样的衣,身上才暖和;只有穿着这样的鞋,脚下才踏实。

这样的衣服和鞋帽,当然不能轻易让给别人,就像老婆不能转让一样。即便那衣服是买来的,只要自己还穿在身上,也不能随便脱下来送人。尤其是内衣,倘若随随便便就脱下来送人,岂非轻率地&ldquo;以身相许&rdquo;?所以,尽管中国人喜欢聚在一起吃饭(共食),却不喜欢和别人换衣服穿(共衣),除非是战友或情人。

《诗?秦风?无衣》写的是战友之间的共衣。这首诗译成白话文就是:谁说我们没有衣穿?我和你共一件战袍!君王就要出兵了,整理好我们的长矛,我和你同一战壕!谁说我们没有衣穿?我和你共一件衣裳!君王就要出兵了,整好我们的刀枪,我和你同上战场!这实在是一种极重的情分。这种同袍共衣的感情,和同火共食是一样深刻的。军营里同火共食,出征时同袍共衣,上了阵就会同生共死,同心同德,同仇敌忾。因此我们不难体会,韩信说汉王&ldquo;解衣衣我,推食食我&rdquo;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红楼梦》第七十七回写的则是情人之间的共衣。这一回写宝玉偷偷去看病危的晴雯,晴雯先是咬下指甲,递到宝玉手心里,然后&ldquo;又回手挣扎着,连掀带脱,在被窝里,将贴身穿着的一件旧红绫小袄儿脱下,递给宝玉&rdquo;。这两个动作,很明显的有&ldquo;以身相许&rdquo;的意思。&ldquo;宝玉见她这般,已经会意,连忙解开外衣,将自己的袄儿褪下来,盖在她身上,却把这件穿了。&rdquo;这意思自然也很明白。所以晴雯才说:&ldquo;今日这一

来,我就死了,也不枉担了虚名!&rdquo;所谓&ldquo;虚名&rdquo;,即晴雯与宝玉有&ldquo;私情&rdquo;的指控。晴雯和宝玉虽然要好,却不曾像袭人那样,真的&ldquo;贴身&rdquo;过,所以是&ldquo;虚名&rdquo;。但如今,已用内衣为代表,相互&ldquo;贴身&rdquo;过了,所以不再&ldquo;枉担&rdquo;,也就死可瞑目。

看来,如果说&ldquo;共食&rdquo;者义同兄弟,那么&ldquo;共衣&rdquo;者则情近夫妻。的确,从身上脱下贴身内衣,带着体温,也带着体味,无论如何也都象征着穿衣人自己,若非极为亲密,岂能亲相授受。以中国人之内向,一般友人见面,不过鞠躬作揖,握手拥抱都不会,哪里还会&ldquo;贴身&rdquo;?能贴身者,无非夫妻、情人而已。即便夫妻,也要&ldquo;举案齐眉,相敬如宾&rdquo;,又岂能随意互换亵衣?看来。可共衷衣者,也就只有情人了。

其实即便是外衣,有时也能代表那穿衣的人。许多民族都有这样的习俗:死者的衣物,如不殉葬,就要分给亲友,以为纪念。这正如祭祀的食品最终要被吃掉一样,并非为了节约,而因为这些衣物中,残留着逝者的信息,睹其物如见其人,衣其衣如近其身。元稹悼念亡妻的诗云:&ldquo;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犹存未忍开&rdquo;,表达的便正是这种情感。

于是,衣服就不简单地只是衣服了。它不仅具有物质的意义,也具有精神的意义。不仅属于肉体,也属于心灵。

<strong>身与心</strong>

衣是身的代表,身则是一个人肉体和心灵的总代表。

身的含义很多。首先是指身体。不过这&ldquo;身体&rdquo;,有时包括脑袋,有时不包括(比如&ldquo;身首异处&rdquo;),甚至只算中问部分,也叫&ldquo;躯&rdquo;。但它的本义,却是&ldquo;身孕&rdquo;,&mdash;&mdash;胎。它的字形,无论甲骨文、金文、篆文,都是像一个人怀胎之形。所以直到现在,我们还说一个女人怀了孕是&ldquo;有了身子&rdquo;。

怀胎,是生命的孕育,因此,&ldquo;身&rdquo;又引申为生命,比如献出生命是&ldquo;献身&rdquo;,放弃生命是&ldquo;舍身&rdquo;,丧失生命是&ldquo;亡身&rdquo;,将生命置之度外是&ldquo;奋不顾身&rdquo;。生命既然就是&ldquo;身&rdquo;,则生命的全过程也就是&ldquo;终身&rdquo;。不但肉体生命是&ldquo;身&rdquo;,社会生命、政治生命、道德生命等,也是&ldquo;身&rdquo;,如身份、身家、出身、进身(提高社会地位)、翻身(改变社会地位)、身败名裂(丧失社会地位)、身价百倍(社会地位大幅度提高)、人身攻击(侮辱人格,并非殴打身体)。实际上,肉体生命和社会生命、政治生命、道德生命有时也难舍难分。比如&ldquo;明哲保身&rdquo;,就很难说要保的是哪个&ldquo;身&rdquo;。

生命当然都只能是自己的。因此,&ldquo;身&rdquo;又指自己,所谓自身难保、身先士卒等是;又引申为亲自,如身临其境、身体力行、亲身经历;又引申为担任、承受,如以身作则、身受其害等。这可真是&ldquo;怎一个&lsquo;身&rsquo;字了得&rdquo;。

这里特别值得注意的有两点。

第一,只有自己才能称&ldquo;身&rdquo;,叫&ldquo;自身&rdquo;;别人称&ldquo;人&rdquo;,叫&ldquo;他人&rdquo;。&ldquo;身无分文&rdquo;是自己没有钱,&ldquo;人言可畏&rdquo;是别人的话很可怕。与自身同义的还有&ldquo;躬&rdquo;和&ldquo;朕&rdquo;。躬指身体,如鞠躬;也指自身和亲自,如事必躬亲,躬逢盛世等。朕是自身,原是古人自称的谦词。秦始皇以后,规定只有皇帝才能称&ldquo;朕&rdquo;,结果谦虚变成了骄傲。&ldquo;自身&rdquo;既为皇上所独有,臣下当然也就&ldquo;身不由己&rdquo;,连衣服也不能随便穿了。

第二,生命既与身体同一,则灵魂也与肉体混同,或以肉体代心灵。比如意志不得自由,本是&ldquo;心不由己&rdquo;,却说&ldquo;身不由己&rdquo;;体验他人情感,本是&ldquo;感同心受&rdquo;,却说&ldquo;感同身受&rdquo;。看来,中国人的知觉、感受、体验、领会,都是先&ldquo;身&rdquo;而后&ldquo;心&rdquo;的,就连体验之&ldquo;体&rdquo;,领会之&ldquo;领&rdquo;,都与&ldquo;身&rdquo;有关。中国人从来就不相信不能用身体感官确定的东西,而只相信自己的&ldquo;切身体会&rdquo;。所以在教育上,言教不如身教;在认知上,耳闻不如目见;在学习上,心知不如力行;在事业上,立命必先安身。身不能安,则心不能定。于是就连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不能叫&ldquo;修心&rdquo;,而叫&ldquo;修身&rdquo;。&ldquo;修身&rdquo;不是健美,不是体育锻炼,其实与&ldquo;身&rdquo;没多少关系。

当然,要说一点关系都没有,也不对。《礼记》就说&ldquo;礼义之始,在于正容体、齐颜色、顺辞令&rdquo;。这就是&ldquo;修身&rdquo;了。这门功课,从小孩子一生下来就要开始。具体的做法,是垫上尿布以后,用一块布先把婴儿的两条腿包起来,又用布带从上到下捆紧,使婴儿身体笔直,只露出脑袋,俗称&ldquo;打包&rdquo;,有的地方叫&ldquo;蜡烛包&rdquo;。据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孩子长大以后腿是直的,也才能保证他是一个&ldquo;正直的人&rdquo;。

可见身心一体,心由身定。

一个人的&ldquo;心&rdquo;既然是由他的&ldquo;身&rdquo;来定的,那么要得到他的&ldquo;心&rdquo;,便必然在这个人&ldquo;身&rdquo;上打主意,甚至要在他的服饰上做文章,比如清人人关后之强迫汉人剃发易服即是。这些南下的征服者们坚信,只有当中原汉族在服饰上与自己&ldquo;俱为一体&rdquo;时,被征服者才会和自己&ldquo;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rdquo;,才不会再把满人看作&ldquo;夷狄&rdquo;,对于大清帝国的兴衰荣辱,也才会&ldquo;感同身受&rdquo;。果然,清王朝覆灭时,许多汉人都如丧考妣,坚决不肯剪掉头上的小辫子。反倒是&ldquo;皇帝陛下&rdquo;(溥仪)本人,带头革了那辫子的命,害得宫里宫外遗老遗少们,一个个都跟丢了魂似的。

同样,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个人的&ldquo;关心&rdquo;,也往往落实在对方的&ldquo;身&rdquo;上。比方说吃饭的时候给人家夹菜啦,天凉的时候提醒别人&ldquo;加件衣服&rdquo;啦。因此,关心又叫关怀、体贴,亦即&ldquo;贴身&rdquo;。身体相贴,体温相存,所以又叫&ldquo;温存&rdquo;。衣服穿在身上,其间当然有&ldquo;温&rdquo;存焉。就连小动物都知道,天寒地冻的时候,要互相依偎在一起。故而共衣便是体贴,体贴便是委身,委身便是交心。实际上,当一个人脱下自己的衣服,把它披到另一个人身上时,他们的心确实是&ldquo;紧紧贴在一起&rdquo;了。

与子同袍,能不是一种很重的情分吗?

衣人之衣,能不&ldquo;怀人之忧&rdquo;吗?

<strong>衣与依</strong>

其实,衣服衣服,衣与服,都有文化内涵。

先说&ldquo;衣&rdquo;。

衣是最贴身的东西,而贴身也就是&ldquo;依&rdquo;。依,它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人在胞衣中成形。去掉这个人形,剩下的部分,便是甲骨文的&ldquo;衣&rdquo;字。所以,衣,最早是胎儿的胞衣,即&ldquo;人之衣&rdquo;。同时,衣也就是依,起先是胎儿之所依托,后来是人之所依。人们裹在衣服里,就像胎儿裹在胞衣中,衣服,岂是小看得的?

这样一来,共衣就是共依(共同依托同一对象,或互为依托),而同袍就是同胞(好像一母所生,有了血缘关系)。两个人,如果既同火共食,又同袍共衣,那就既有同一生命源头,又有同一生命依凭,肯定会亲如兄弟情同手足,成为&ldquo;穿一条裤子&rdquo;的铁哥们。

其实,&ldquo;衣&rdquo;这个字,本身就有&ldquo;相依&rdquo;之意。衣字的字形,无论甲骨文、金文、还是篆文,都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甲骨金文&ldquo;象曲领,两袖中空,左右襟衽掩合之形&rdquo;,看来真是上衣的形状。篆文却是上面一个&ldquo;人&rdquo;字,下面也是一个&ldquo;人&rdquo;字,许慎说&ldquo;象覆二人之形&rdquo;。覆即颠倒、翻动。这两个人在那里颠来倒去地干什么呢?当然是在&ldquo;体贴&rdquo;。后来这两个相互体贴着人的中间又多一个较小的人(大约是生了孩子),就成了甲骨金文的&ldquo;依&rdquo;;孩子长大了站在两个人的旁边,就成了篆文的&ldquo;依&rdquo;。孩子总是要依靠、依赖、依傍大人的。可见,衣也就是依,就是相互依存,甚至相依为命。

这当然很重要。所以&ldquo;依&rdquo;这个字的使用频率便很高:依傍、依从、依附、依归、依顺、依随、依托、依循、依仗、依允、依照、依凭、依据、依靠,甚至依赖。这也不奇怪。依,首先是二人关系,或人际关系,或人与人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以群体意识为思想内核的中国文化这里,当然是头等重要的关系。

依则恋。依恋是中国人所谓&ldquo;人情&rdquo;的核心。父母在,不远游,承欢膝下、绕行膝下等等,讲的都是依恋之情。恋家、恋国、恋父母、恋故乡,甚至恋古人,也都是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就说乡恋。中国古典诗词中描写乡恋之情的,真是何其多也。&mdash;&mdash;&ldquo;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rdquo;(李白);&ldquo;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rdquo;(杜甫);&ldquo;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rdquo;(王维);&ldquo;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rdquo;(刘皂);&ldquo;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rdquo;(高适);&ldquo;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rdquo;(杜牧);&ldquo;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rdquo;(白居易);等等等等,无不脍炙人口。

乡土尚且难离,何况最&ldquo;贴身&rdquo;的夫妻和情人?当然也是依且恋的。事实上,中国的男女关系,更看重的是&ldquo;依恋&rdquo;而不是&ldquo;性爱&rdquo;。西方人的两性关系,往往带有好奇和探究的内容,因此不惮于婚前性关系,也乐意于与不同的男女成为性伙伴,为的是多一些体验和经验。中国人的婚姻,却主要不是为了&ldquo;一夜之欢&rdquo;,而是要&ldquo;相依为命&rdquo;,&ldquo;地久天长&rdquo;。因此,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发生性关系,便是&ldquo;以身相许&rdquo;,定了&ldquo;终身&rdquo;的。如果被那男人&ldquo;始乱终弃&rdquo;,便会&ldquo;痛不欲生&rdquo;。像西方女人那样满不在乎另寻新欢的事,她们连想都不会去想。要想,也是&ldquo;寻短见&rdquo;。

其实男人也差不多。一个多情的男子,如果和一个女人发生了关系,哪怕这女人是妓女,也会产生依恋之情。&ldquo;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rdquo;(晏几道),其所念念不忘依依不舍者,不过只是&ldquo;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拼却醉颜红&rdquo;的一位歌女,是否真有性关系都未可知。甚至只有&ldquo;一面之交&rdquo;,也能产生依恋之情:&ldquo;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rdquo;(崔护)。

依恋之情既然如此之重,所以离别就是极其痛苦的事:&ldquo;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rdquo;(李商隐)。一旦重逢,便喜出望外:&ldquo;今宵剩(只管)把银釭(灯)照,犹恐相逢是梦中&rdquo;(晏几道)。总之,依恋、眷恋之情是&ldquo;人之常情&rdquo;。一个没有依恋、眷恋之情的人,会被看作是&ldquo;无情无义&rdquo;,而一旦无情无义,也就&ldquo;形同禽兽&rdquo;,甚至&ldquo;禽兽不如&rdquo;。因为连阿猫阿狗、小鸡小鸭,也有依恋之情呢!

<strong>衣与服</strong>

再说服。

衣服又叫&ldquo;衣着&rdquo;。着,就是&ldquo;附着&rdquo;,或&ldquo;加上去&rdquo;,比如着色、着墨,当然还有着装。所以,衣服也就是&ldquo;依附&rdquo;。

依附者是不能脱离被依附者的。没有被依附者,依附者就没有&ldquo;着落&rdquo;。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身之不存,衣将焉附?所以依附与被依附者的关系,就是一种从属关系,叫做&ldquo;服从&rdquo;(像衣服从属于身体一样)。服从得好,叫做&ldquo;服帖&rdquo;(像衣服贴在身上一样)。服帖才会受到&ldquo;体贴&rdquo;(贴在身上),才能被&ldquo;关怀&rdquo;(搂在怀里),也才有可能&ldquo;进身&rdquo;(地位上升)。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要求的,就是这样一种&ldquo;人身依附关系&rdquo;。每个人都依附于另一个人,或依附于群体,就像衣服之依附于身体:子女依附于父母,妻妾依附于丈夫,下级依附于上级,所有的人都依附于皇帝。皇帝似乎没有什么人要依附,因此是&ldquo;孤家寡人&rdquo;。其实皇帝也要依附的。他依附于皇权,依附于国家和民族这个群体。一旦失权亡国,那就&ldquo;猪狗不如&rdquo;,甚至只有&ldquo;死路一条&rdquo;。

可见依附者固然不能脱离被依附者,被依附者也不能脱离依附者。于是依附者也好被依附者也好,便都有义务来维系这种关系,只不过其义务各自不同。子女、妻妾、臣民的义务是&ldquo;服从&rdquo;。表现为道德要求,就是子孝、妻顺、臣忠。父母、丈夫、君王的义务则是&ldquo;关怀&rdquo;。表现为道德要求,则是君仁、父慈、夫爱。但服从是首要的。子女、妻妾、臣民如果不服从,那就等于当众剥掉了父母、丈夫、君王的衣服,是一种极让后者丢面子的行为,必将受到严惩。反过来,如果后者无法使前者服从,则等于连衣服都不会穿,同样是没有面子的事。所以,&ldquo;怕老婆&rdquo;是可笑的,而&ldquo;怕丈夫&rdquo;则被视为理所当然,不会成为笑柄。在中国的任何笑话集中,都决找不到一则&ldquo;怕丈夫&rdquo;的故事,因为中国人并不觉得那有什么可笑。

依附的对象并不限于某个人(父母、丈夫、长官、皇帝等),也可以是某个群体(家庭、家族、团体、单位、组织、政府等)。直到现在,中国人如果有了什么&ldquo;问题&rdquo;,也仍然习惯于找&ldquo;单位上&rdquo;去&ldquo;解决&rdquo;;有了什么&ldquo;想法&rdquo;,也仍然习惯于找&ldquo;组织上&rdquo;去&ldquo;谈心&rdquo;。中国人似乎很少想到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成就某一事业,事实上认真做起来也有诸多困难,当然还是&ldquo;依靠上面&rdquo;来得便当。即便失误,也会有人替你担待,至少不必担心被&ldquo;抓辫子&rdquo;、&ldquo;扣帽子&rdquo;和&ldquo;穿小鞋&rdquo;。辫子、帽子和小鞋,都是特殊的&ldquo;服饰&rdquo;,过来人无不知道它们的分量。当然,有了成绩,也首先归功于领导和群众,自己则不过只是做了一点&ldquo;微不足道&rdquo;的小事情。结果,是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和各级部门像中国这样责任重大,任务繁多。不但每个人的吃喝拉撒睡、生老病死退,都要责无旁贷的管起来(管得不好群众还要&ldquo;骂娘&rdquo;),而且一旦为了改革而&ldquo;断奶&rdquo;,还得教会大家如何去&ldquo;自谋生路&rdquo;。

依附的对象,甚至还可以是古人、洋人,是某种思想或某一学派。中国人说话写文章,过去是开口闭口子日诗云,后来是必先引用马恩列斯,时下则言必称弗洛伊德或海德格尔等等,只可惜老外并无&ldquo;关怀&rdquo;咱们的义务,所以也不见这样引用有什么好处。好在咱们这么说,这么写,主要还是一种心理需求。不这么说这么写,别人看了&ldquo;不顺眼&rdquo;(好像衣服没穿对),自己心里也&ldquo;不踏实&rdquo;(好像脚下没穿鞋)。反正靠他人也好,靠组织也好,靠古人也好,靠洋人也好,总得&ldquo;靠&rdquo;着什么:&ldquo;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rdquo;,&ldquo;大海航行靠舵手&rdquo;,自己和个人是&ldquo;靠不住&rdquo;的。甚至就连上级,有时候也得靠下级。在中国,会做领导的,总是要在群众中发现和寻找&ldquo;可靠分子&rdquo;,以为&ldquo;依靠对象&rdquo;,否则便会变成&ldquo;孤家寡人&rdquo;,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于是,一旦依靠对象发生问题,便不知&ldquo;何去何从&rdquo;。何去,是&ldquo;上哪去&rdquo;;何从,则是&ldquo;跟谁走&rdquo;。跟着谁,就朝谁的方向走。所以&ldquo;何去&rdquo;取决于&ldquo;何从&rdquo;。&ldquo;从&rdquo;这个字,简化得实在好:一个人跟着另一个人。哪怕只是&ldquo;跟着感觉走&rdquo;,好歹也是&ldquo;跟&rdquo;。谁要是宣布&ldquo;走自己的路&rdquo;,没准就会被视为神经病。

总之,衣服就是依附。衣服依附于身体,自身依附于他人,由此构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这个网络里,每个人都如被熨斗烫过一样,&ldquo;服服帖帖&rdquo;。这大概也就是&ldquo;圣王&rdquo;们&ldquo;垂衣裳而天下治&rdquo;的秘密所在吧?

都市言情推荐阅读 More+
真千金重生后,全家火葬场了

真千金重生后,全家火葬场了

闪闪
前世,沈晏被亲生父母找回,对家人满心期待的她只得到了奶奶的欢迎。后来,沈晏被诬陷杀了奶奶,锒铛入狱。 在狱中,她遭遇非人折磨,却得知害人者,正是假千金。 沈晏跟假千金同归于尽,一睁眼,她重生了! 这一世,她不再对那个家抱有期待。 沈晏决心要过好自己的日子,揭穿假千金真面目,保护好疼爱她的奶奶,却意外发现自己的身世另有隐情。 当事情尘埃落定,沈晏发觉身后一直有一道身影为她保驾护航。
都市 连载 171万字
迷宫中的将军

迷宫中的将军

加西亚·马尔克斯
《迷宫中的将军》成书于八十年代末。作者加西亚马尔克斯与哥伦比亚、墨西哥以及委内瑞拉的历史学家们一起进行了两年的调查。本作品描写了南美解放者西蒙玻利瓦尔生命中沿着马格达莱纳河幻影般的最后一趟旅程。这趟旅程
都市 完结 10万字
上校追妻任务

上校追妻任务

匿风而行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上校追妻任务》作者:匿风而行文案:故事是从特战大队大队长杨越一个不小心睡了他睡不起的女人程筱亦开始,从此,上校的漫漫追妻之路开始了!对程筱亦来说,夜路走多了,难免被一盆狗血扣在头上——某月黑风高夜……她和竹马小哥XXOO了!失身女vs负责男的狗血爱情于是便上演了
都市 连载 36万字
盛世高武

盛世高武

懒橘老留
苏言,一个武道高中生,一步步成长,一步步进化,见到了光鲜亮丽背后的默默付出,见到了薪火相传之下的铁骨铮铮,见到了前赴后继换来的盛世太平。这几年,众生太难,一切不过是苦苦支撑罢了。于是,他决定了,他要还后辈一个锦绣盛世。
都市 连载 0万字
都市之至尊武神

都市之至尊武神

落雨浮梦
身怀逆天神功,拥有无敌的医术。以武神之名镇守天下。在花花都市里,成就至尊神话。(落雨书友交流群,群聊号码:741193246)(落雨全订粉丝群:78o757758。自带粉丝值截图和全订截图,需审核。)... 《都市之至尊武神》
都市 连载 474万字
天字一号缉灵组

天字一号缉灵组

夏汭生
人所归为魂,魂逡之不去则化鬼,鬼所念非善终成恶灵。 ==== ①都市灵异文,也就第一章 恐怖吧_(:з」)_ ②捉鬼谈情两不误,还有萌宠热炕铺。 ③欢迎吐槽欢迎撒花,不接受人身攻击。 ==== 内容标签: 强强 灵异神怪 情有独钟 爽
都市 完结 4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