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翔提示您:看后求收藏(宜小说jmvip6.com),接着再看更方便。

这本小书伴随着我去了许多地方。它让我沉静,让我安宁。其中的许多段落,都像是新鲜的河床和叶片上的脉络,让人永远有所发现。我极少这样精湛地阅读,我在这样的阅读中一次又一次重新认识自己,一次又一次深入那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你为什么写作?我相信这样的体悟是必需的,它让我涤尽尘烟,再次爱上艰难而玄机莫测的命运和生活,让我同时拥有百事待兴的年轻和意味深长的年迈。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体验。这本小书是一个30岁左右的诗人写给一个不到20岁的年轻诗人的信。写信人叫莱内·马利亚·里尔克,奥地利诗人。收信人的信没有收录其中,年轻的诗人表示:“一个伟大的人,旷百世而一遇的人说话的地方,小人物必须沉默。”在聆听了两三年后,这本小书里的许多段落渐渐浸入我的内心,长成了我的血液和骨骼。

<h2>内在性</h2>

诗歌在最深的意义上,是与诗人生存的根基和理由根植在一起的。它不是飘浮不定的咏叹,而是从心脏里流出的鲜血。它见证着诗人体内的四季轮回,见证着心的疼痛和跳动。

诗歌是无法伪装的,也无法被操纵。它就像年轮的生长一样简单而结实。对于诗人来说,诗歌既是令人万劫不复的黑洞,又是无限久远的光阴。诗人空虚于此,也充盈于此。很少有诗人不对种种禁锢人性的戒规报以蔑视的。从世俗的眼光来看,诗人似乎拥有最大的内在自由。诗人的形象在人们心里大多也是疯疯癫癫,随心所欲,狂放不羁的。然而,看热闹的人们并不知道,一个写诗同时也被诗所写的人,无论内在的热情和活力如何张扬,这活力总归有一个指向。这隐约的指向便暗示着他所来的地方,所爱的原因,所疼痛的深度。

这指向无从选择也无从操纵,它背后的根源更是自足并且独一无二。诗人便是在这样无从选择的路上行走的人。不管他有没有意识到,他的身上始终有着一种与诗共存的殉道的气质。诗人身不由己地承受着上天给予他的打击和磨难,身不由己地创造着美。海涅从罗浮宫出来后,坐在门口痛哭不止。艺术的光芒灼伤了他,那样的光芒怎么可能属于人间呢?里尔克认为艺术品是神秘的生存,它们的生命在我们无常的生命之外延续着。他深深知道诗人宿命的痛苦与诗歌的神秘与神圣。一提起诗歌,他的语气就变得严肃、谦卑而艰难。年轻的诗人来信请教自己的诗歌好不好,这样的问题在里尔克看来因为问得太外行而根本不成其为问题。而他却以令人感动的认真和严肃回复道:“没有人能给你出主意,没有人能够帮助你,只有一个唯一的方法,请你走向内心,探索那叫你写的缘由,考察诗的根是不是盘在你内心的深处,你要坦白承认,万一你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

里尔克将年轻人的注意力引向了他自身,引向了神秘而无穷无尽的内心体验,那是一切追问和回答的来源,一切浮躁的、向外的求助和求教都被里尔克杜绝了。里尔克明白地告诉年轻人,只有沉静、深入地追问自己为何写作,甚至写作的原因是否就是自己生存的原因,才可能探测出自己写作的方向和潜能。因为只有与生存的根基连在一起,才会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万一写不出来,是不是必得因此而死去。”这看似逼问,其实正是写作的真正起点。接着,便是为写作进行的准备和练习。

里尔克下面的话可以作为一种吁请来聆听,“若是这人答复表示同意……那么,你就根据这个需要去建造你的生活吧,你的生活直到它最寻常最细琐的时刻,都必须是这个创造冲动的标志和证明。”里尔克在此体现了一种强烈的修炼和自省的气质。他反对生活的散漫不羁,生活的每个角落在里尔克那里都被诗歌的光芒所照亮着。诗来自天上的光芒,同时也来自苦行僧般的生活。这个道理是没有错的,而里尔克在此显然把生活太理念化也太圣洁化了。生活永远无法被抽象成一首诗,甚至也无法被抽象成一首诗的草稿。通往天上的路是没有的,太过极端的、圣洁的、美好的追求往往会因为与现实的剧烈冲突而幻灭。庸碌、无聊、琐屑让诗性未泯的人难以忍受,而或许这就是地上的生活的本来面目,谁也无法逃脱。里尔克在信中发出这种艰难而严肃的吁请。而强烈的自省精神让他在第八封信的末尾说了一段让所有坚持者都会会心一笑的话:“你不要相信那试行劝慰你的人是无忧无虑地生活在那些有时对你有益的简单而平静的几句话里,他的生活里有许多的辛苦与悲哀,他远远地帮助你,不然,他说绝不能找到那几句话。”

这样的自省、准备和等待都有着不可捉摸的、坚实而神秘的宿命氛围。理性触及不了那么深的、黑暗的区域。里尔克的自省精神和他关于深入内心的一再提醒其实都出于对诗神和命运的谦卑和敬畏。他知道一首诗的慢慢成形,一种诗歌素质和气象的慢慢发展,在根本意义上诗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诗人是承担者和展现者,同时,也是旁观者。里尔克丝毫没打算要跟自己的命运抗争一番。他的野心、浮躁和骄傲都在不断深入诗歌和心灵的途中被逐渐滤清了。他清醒地意识到不伤害自身和他人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听从自己内在的声音,顺应自己内在的发展方式,安静、耐心地等待。季节是不会因为催促而到来的,诗歌也一样,成长无疑是艰难而漫长的,它往往伴随着许多焦灼的时刻。在第三封信中,里尔克这样温和地劝勉青年诗人道:“你要相信你自己和你的感觉,万一你错误了,你内在生命的自然成长会慢慢地使你认识你的错误,把你引到另外一条路上。让你的判断力静静地发展,发展跟每个进步一样,是深深地从内心出来,既不能强迫,也不能催促。”里尔克想告诉青年诗人的其实就是要更深入、更宁静、更大气地顺其自然。他深深地体验到了某种伟大的、流变不息的力量。在第四封信中,他以箴言般的口吻说道:“在深处一切都成为规律。”而在第八封信中,这种深层的规律又以命运的形式出现在他笔下:“我们所谓的命运是从我们‘人’里出来,并不是从外边向着我们‘人’走进。”

那内在的发展和方向,那看不见的艰难成长,都是诗人无从逆转也无力操纵的,而里尔克丝毫也不认为诗人凭着敏锐、悟性和智慧就可以看透这一切。面对内心,里尔克永远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求的勇气。这使他有别于一般的宿命论者。他就像孩童一样天真,一样好奇,丝毫没有自以为看透世事而无力抗争者的冷漠与悲凉。他在深深地进入自己内心的过程中也就不断摧发出自己的创造力和活力。这位诗人,透彻、清醒、温润、不骄傲、不悲凉、不停滞,始终充满着绵长深厚的力量。他在第五封信中对青年诗人的告诫,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你最内心的事物值得你全心全意去爱。”

<h2>自然</h2>

一棵树自然会生长,自然会将根扎向土地,将枝叶伸向天空,这样的生长尽情而合理,不狂妄,也不浮华。一个诗人的成长也是这样,由内向外的,健康而且自由。里尔克说:“我相信一切都本其自然,归结我也只是这样劝你,静静地严肃地从你的发展中成长起来。”里尔克在此传递的不只是一种健康的理念,还是一种平和、宁静的心态。身心浸入诗歌的人本身就处于一种非常状态下,在与美相逢的时刻,灵魂的风暴往往不期而至。对美丑的敏锐往往跟心灵的脆弱有着内在的联系,对艺术的执著往往跟精神上的偏执有着内在的联系,这都是些血肉相连的矛盾,而“本其自然”的心态却能缓和并淡化各种元素的冲突和碰撞,让年轻的诗人少受些精神破碎的痛苦。

不偏离正确的道路是很难的。欲望、幻想、野心都可以在写作这里得到满足。一个写作者文字的风貌和气质的形成和发展,会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写作者的面容往往也因此变得模糊而复杂起来。里尔克反对自以为是的写作。他对写作有一个基本的考察方式。那便是他在第二、三封信中提到的,看它“是不是发自你本性的一种需要”。他依然把“本其自然”放在了第一位。因为,只有自然的,才是真诚的。里尔克以此为基点,拒绝了写作上的种种恶习,尽可能地恢复了写作的纯粹和朴素。里尔克的提醒能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现实值得探究,但他对写作圣徒般的执著和诚实令我深深感动。

里尔克是那种有着坚实内核和神性体验的诗人。他对诗歌的种种理解在最深处往往都是合而为一的。他对诗歌自然长成的说法其实在劝勉诗人要“相信自己的感觉”时已侧面提及了。他那关于诗歌的感悟和提醒就像一扇扇门,你都能由此进入,一直走进最深处。朴素和谦卑是里尔克面对诗歌的基本姿态。自然的,是美好的,同时也是隐秘的,有许多内部生长的秘密我们都无从窥探。因此倾心于内敛的里尔克在第八封信中就对此提醒道:“对于自己不要过甚地观察,不要从对你发生的事物中求得很快的结论。”下面这句话则展现了里尔克的潇洒和从容:“让它们单纯地自生自长吧。”

<h2>爱</h2>

里尔克的文字里有着一种厚实、坚韧而源源不绝的爱意,仿佛地底流动的泉水、正在升起的山峰。爱也是与他生命相连的最本质的命题。在第二封信中,他告诫青年诗人道:“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爱,这种爱将为你得到千千万万的回报。”寂寞同样也是溶入里尔克血脉的命题。在第四封信中,他阐明了面对寂寞的基本方式:“你要爱你的寂寞,负担那它以悠扬的怨诉给你引来的痛苦。”同样的告诫还出现在第六封信,只不过爱的客体转换成了“内心事物”:“你最内心的事物值得你全心全意地去爱。”在里尔克这里,爱不仅是抵御寒冷的力量,也是生存的根基。这样的爱不讲条件,不问结果,不求回报,只希望在诚实而艰难地付出中让自己变得更加美好而光辉。爱在此不仅是一种姿态,而是一种基本的能力,品质和素质,是一个人成之为人的根本。由此爱超出了凡俗的、明争暗斗的、狭隘阴暗的状态,而升入了一种深厚而纯粹的光辉中,直至成为光辉本身。

这样的爱以艰难、忍耐而圣洁的方式存在着,像大雪覆盖下的冬季土地,流向土地最深处的河流,可以无限辽阔,无限深入。它远远超出了充满着种种局限和伤害的两性之爱。实际上里尔克对纯粹的两性之爱持以批评的态度。在第三封信中,他切实地批评当时享有盛名的德国诗人理洽特·德美尔,说“他只是作为男人去爱,而不是作为人去爱,所以在他的性的感觉中有引起狭窄、粗糙、仇恨、无常、没有永久性的成分存在,减低艺术的价值,使艺术支离晦涩”。以异性为支撑的爱渴求体贴、安慰和拥有,这本身就折射出求爱者自身的残缺和无所依附。无论作为男人去爱,还是作为女人去爱,在里尔克看来,都难以挣出狭窄的私欲和本能。而只有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去爱,才能使爱恢复最初的尊严和光芒。在这样丰富、温暖而独立的个体中,爱不再意味着索取和销魂,而是永不止息的付出和向上。它自足,完整,纯洁而丰富。

里尔克理解中的爱具有光辉的天国气质,距离俗世太远。里尔克确信自己抵达了真实。世间的爱情在他看来都只是蒙蔽中涌动的情欲。他在第七封信中冷静地陈述道:“谁严肃地看,谁就感到,同对于艰难的‘死’一样,对于这艰难的‘爱’还没有启蒙。”同在这一封信中,他反复从各个侧面阐释了他对爱的理解。他说:“以人去爱人,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

他将爱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提到了一切光辉的顶点。一个精神刚刚觉醒的、脆弱单纯的个体,全然摒弃了本能和私欲,坚持一种如此纯粹的生存方式,无疑是危险的。极端的爱与美往往会斫伤一个人内在的丰富,使人趋向单薄和脆弱,并最终在生命的死角无路可走。里尔克无疑深知这一点,因此他没有提出自己爱的理念后就转移话题,而是更进一步地慎重指出:“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里尔克认为爱是如此的严肃而重大,同时也是如此的艰难,他以源源不绝的努力和学习作为对至善至美的爱的支撑。他对于爱的学习的要求是非常严肃的:“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他的学习爱,换一种表达,其实就是学习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爱在里尔克这里是让自己不断丰富和完善的途径,同时也是丰富和完善本身。这样的爱丝毫没有漂浮于我们这个年代的颓废和及时行乐的气息,不随便,不轻予,不争抢。它永远向上,让人臻于健康和壮大。它本质上是孤独的,静静地壮大和前进着,清楚这艰难的一切将在怎样的最深处完成自己。

<h2>寂寞</h2>

里尔克最后一次谈到寂寞是在第八封信里:“它根本不是我们能选择或舍弃的事物,我们都是寂寞的。”这种宿命般的寂寞在他看来,其实正是我们生存的本质。他在第一次提到寂寞时下了一个判断:“艺术品都是源于无穷的寂寞。”他的意思是艺术之光要在穿透黑暗、喧嚣和障碍,抵达了本质的寂寞之后,才能够辉照人世。他对寂寞充满了一种深切而隐忍的爱意。他在寂寞中聚精会神,绝不会以外界的纷攘来打扰自己,他知道寂寞的自己才是坚韧而有力的自己。

他将寂寞推到了这样本质的境地,其实背后正隐含着这样一个前提:即每个人都是理应自足、互不相扰的世界。在第六封信中,他对寂寞沉郁的描述透露了这一点:“寂寞在生长,它的生长是痛苦的,像是男孩的发育,是悲哀的,像是春的开始。”寂寞在生长,其实也就是本质的渴望、无尽的爱意、未完成的自我在生长。这不仅是精神上的生长,而是一切生长的聚积。因此自然显得艰难而缓慢。里尔克接着告诫道:“你不要为此而迷惑。我们最需要都只是寂寞,广大的内心的寂寞。”里尔克要求诗人要默默忍受挫折艰辛、岁月的流逝以及倾诉的欲望,在空无一人的寂寞中等待、坚持,以不断丰富、坚固自己的世界。里尔克关于寂寞的理念,和他关于爱、忍耐、严肃、渺小、内心的理念一样,令我深深感动,不过也因其纯粹而让我禁不住怀疑这究竟是完成自我的切实的途径,还仅仅是一种永远的期许。

他断然拒绝了源于寂寞的相互拥抱。在里尔克看来,那简直就是一条向下的道路。那种世俗的、盲目的、空洞的两性之爱只会妨碍一个人的清醒和不断成长的毅力和耐心。在第七封信中,他剖析了两性之爱的偏差和缺陷后,将理想的爱情描述为“两个寂寞相爱护,相区分,相敬重”。这不是彼此的索取和依赖,而是一个世界对另一个世界的尊重、赞美、付出和接纳。爱的主体是这样的独立,这样的充满了内在的完整和美好。这样的爱是世代不息的赞美诗。我想对自己的精神生活尚未死心的人都会禁不住对这样的寂寞和爱投以崇敬和赞美的注目。

<h2>忍耐</h2>

里尔克在这十封信中反反复复地谈到忍耐。他在第三封信中认为创造和成长是“以深深的谦虚和忍耐去期待一个新的豁然贯通的时刻”,并认为“这才是艺术的生活”。他所描述的忍耐背后隐藏着深深的谦卑和敬畏。这是面对主宰万物的力量时,那种无法呼吸的谦卑。所有自我满足和膨胀的可能都在此消失。诗人像是领受阳光的尘土,在冰冻的长河中等待复苏的水滴,只能缓慢、艰难而严肃地去接近美,接近那不可见的真实。在第四封信中,里尔克语重心长地告诫诗人:“你是这样年轻,一切都在开始,亲爱的先生,我要尽我的所能请求你,对于你心里的一切疑难要多忍耐。”青春的诗人,火焰中的诗人,难免狂飙突进,恃才自傲而无限制地放纵自己的才华。里尔克的话对他们来说实在有着警策的意味。他让一个人趋于沉静,不偏离根基,保持内在的完整,慢慢等待四季轮回,等待内心的每一次复苏,成长和力量的奔涌。

让人在历经万般磨难后回到最初,重新成为一个凭着与生俱来而未受蒙蔽的动力自由前进的人,这其实也正是动物和植物的基本状态和品性,真实醇厚而未受污染。里尔克在描述这一切时的确心怀欣喜,“动物和植物中一切的美就是一种爱与渴望的,静静延续着的形式……它们忍耐而驯顺地结合,增殖,生长,不是由于生理的享乐,也不是由于生理的痛苦,只是顺从需要。”里尔克并不认为这种无所知觉的状态是蒙昧的,反而认为这是一种更深、更本质的谦卑和诚实。他在第三封信中说道:“艺术家……不勉强挤它的汁液,满怀信心地立在春天的暴风雨中,也不担心后边有没有夏天来到。夏天终归是会来的,但它只是向着忍耐的人们走来,他在这里好像永恒总在他们面前,无忧无虑地寂静而广大。我天天学习,在我所感谢的痛苦中学习。忍耐是一切!”我感到这句话他差一点没有说出来:“什么时候能像一棵树那样忍耐,什么时候就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里尔克在信中还反复表达一个意思,即艰难的总是美好的。艰难,像时光在岩石中留下痕迹一样,坚实而长久,令人去尽轻浮,更深地认识与完成自己。忍耐无疑是艰难的,因而充盈着令人不易觉察的美好和意义。里尔克认为我们应该坚持忍耐,将爱作为“重担”和“学业”担在肩上,而不是轻轻松松地在浮华的爱恨纠缠中丧失本真的自我。忍耐在里尔克的理解中不是单纯的内敛和隐忍,而是一种坚韧,一种无限丰富的准备,一种积聚,一种涤尽尘烟的沉静,一种慢慢接近本质的状态。

2002年

都市言情推荐阅读 More+
乌龙新娘的嫁事

乌龙新娘的嫁事

阿蛮
附:【本作品来自互联网,本人不做任何负责】内容版权归作者所有!《乌龙新娘的嫁事》作者:阿蛮内容简介:他真是个矫揉造作的男人!不是古人,偏爱说文诌诌的八股;不是女人,但比她还要温柔贴心;不是圣人,“美人”在抱却坐怀不乱。如果他真的很爱她,哪需三番两次说媒提亲,何不干脆以强硬手段掳走她?!看着围绕他身边的“蹄膀肉”不断,她不得不“放
都市 连载 11万字
白狼公孙

白狼公孙

一语破春风
意外魂穿乱世,公孙止举起了弯刀奔驰在草原,大氅扬起:谁挡谁死 狼行千里吃肉,人行千里只为求活,三国乱世,不是吃人就是被吃。
都市 完结 243万字
出逃后,渣总他对我纠缠不休

出逃后,渣总他对我纠缠不休

白茶
简介:被未婚夫和继妹背叛,林曦买醉后意外和楚墨言一夜缠绵。 此后三年,她日久生情,他却丢给她一张银行卡,告诉她:“我要订婚了,以后别再联系。” 林曦开始自己的报复之路,将两家搅得天翻地覆后出逃,他却像个疯子般,对她纠缠不休......
都市 连载 277万字
我要做首辅

我要做首辅

青史尽成灰
嘉靖三十年,道君皇帝躲在西苑炼汞烧丹,首辅严嵩为一篇青词绞尽脑汁, 西北的俺答几度跃马中原,东南的倭寇在抢掠中上瘾, 张居正为了马屁文章揪着头发, 戚继光还在跪搓衣板, 李时珍默默离开了太医院 腐朽的还在腐朽
都市 完结 418万字
下凡后大佬们争当我爸爸

下凡后大佬们争当我爸爸

三无是萌点
郗韶是一只上古祥瑞,乘黄。他实际年龄五千多岁了,本体却只有巴掌大,毛色纯白,爪爪粉嫩,像个没断奶的狐狸崽子。 郗韶总妄想着,自己变成人类,肯定是A到爆的帅大叔。结果 一米六,大眼睛,奶乖奶乖的娃娃脸,可爱的
都市 完结 34万字
穿越,全是影视武术高手

穿越,全是影视武术高手

一叶向朝阳
叶天蒂所穿越的大陆,以武术定强弱,而这里边的影视武功高手,更是数不胜数:叶问,封于修,博伊卡,高晋,林思齐,霍元甲,费兰奇……各大高手集聚于此地,武术为术武,各方争霸,叶天蒂为其一。不过,他穿越到这个世界上,账户里还有着1ooo万呢。
都市 连载 0万字